为什么读

作为一个选择纠结症重度患者,最近面临一个工作中的重大选择,考虑一个多月,之前作出的各种选择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被推翻,既影响了相关方,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,甚至自己都对自己怀疑。这个过程中,咨询请益的人不少,但为何还是反复纠结呢?

究其原因:一是没彻底弄明白自己最终想要的东西的优先级;而是面对各种理由、意见的时候缺乏自己的判断,也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,无法看透给自己带来的利弊。为此,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来重读《学会提问》。

总的来说,《学会提问》这本书围绕论点、论据、论证过程铺开,为读者揭示了论证过程中隐含的但又似乎理所当然的假设、依据,同时提供了如何识甄别不同论据的可信度的方法,是一本既有理论分析、又有实操训练的思维类书籍。如果能到反复体会、学以致用,必定受益终身。

当然,一篇博客无法归纳总结其全部精华,这里先总结其关于论证过程中关于假设给我的启迪,这样后面读自己的笔记就能重温精华了。

总的来说,作者把假设分为价值观假设和隐含性假设,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展开。

价值观假设

歧义词

避免模糊:支撑论据的词语需要清晰具体

『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推理结构,那么他想表达的就不能得到理性的信任』

所以我们可以对『含糊不清的话,不做评论』。而如果我们向别人陈述问题、表达观点时,同样应该避免含糊不清的词语。这些含糊不清词语容易造成歧义,他们的公共特点包括:
1.出现在由论据推论到结论的表达语句上;
2.更抽象(相比其他同层次的词语)

举个例子(某人经过复用xxx药品,症状好转了)这里的关键词语是『好转』, 因为覆盖了症状略有减轻、疼痛感消失、症状完全消失等不同程度的改善。这些不同的程度,会影响我们对由(某人经过复用xxx药品,症状好转了)支撑的『xxx药品疗效很好』对论点的信任程度。

『认识到词语有多种含义的好处是,如果能弄清楚作者的含义,就能够找到反对他们观点的支持点』,虽然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抓住对方的漏洞去反对他。

所以以后听别人说话,需要抓住:
1. 话里的论点;
2. 他对论据(也就是涉及到的事实、数字、规章制度、典范案例等)
3. 推论过程:
a. 有哪些模糊(抽象)的词语;
b. 有哪些假设性前提、推断;
c. 有哪些个人价值观偏好;

警惕感情色彩强的词语: 有些词会无意识地給我们带上有色眼镜

比如做个实验,和爱人谈起你的一个老熟人的时候,你分别用『深谋远虑』、『老谋深算』、『心机很深』三个词逐一描述一下,听听你爱人的反应有多大差异。

具备『淘金格』思维的人,面对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时候,应该具备一种本能的防御能力:即抛开表达者无意识中由于个人偏好而带入的感情色彩,把握住词语在去掉感情色彩之后所表达的含义。否则,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的防线很容易被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击破。因为这些词语中的一些含义会本能地激发起内心的感情,比如我们对『牺牲』、『殉职』的反应,完全和对『死亡』、『工作中相关的重大事故』的反应不同。你品品就知道。

为此,在审视一个结论是否成立时,我们需要先防御一些褒义词、贬义词对我们理性的影响。

实用建议

听完别人的一段话,参考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『歧义词』的影响:
1. 找出关键词:问自己『这个词语』的含义时什么? 换一个解释,这个推理还合理吗?
2. 问自己『这句话』的含义是什么?

隐含性假设

什么是隐含性假设

如何快速识别隐含性假设

隐含性假设和推理逻辑

实用建议